正文

象山石浦渔港导游词(象山中国渔村导游词)

  象山石浦渔港地域文化独特,明清建筑特色突出,蕴涵着神奇的渔文化和渔风情,也是宁波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古镇。石浦因渔而兴港,也因港而兴渔,使她成为历史上沿海中路一个重要的渔港、商港、军港。而散落在岛礁港湾、屋后庭前、茶余饭后的海洋文化、渔文化,也成了港城的一段历经岁月的家酿酒。

  石浦“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成为浙东得天独厚之地。据《宁波府志》载,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千户渔村的石浦始建巡检司城。“城高二丈三,长六百七丈,辟西南北三门。”巍巍石城,沿大金山和后岗山的谷地随势蜿蜒。从此,“商路渐开,市肆日盛”。城隍庙、天后宫、三官堂、文昌阁、江心寺也随之崛起,中街、后街、巡司弄、碗行街、酒坊弄、烽台弄、药局弄、公馆弄都相继成名,石浦以“闽渐鱼市”、“海东雄镇”而闻名遐迩。

  石浦古城沿山而筑,依山临海,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城门就形而构,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镇”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征。老屋梯级而建,街巷拾级而上,蜿蜒曲折。碗行街由街上曾有很多卖碗铺而得名,“街道爬山坡,台阶密麻麻”是它的特点。古人用拾级升降的方法,开筑了这段长147米,落差35米的“S”状街道。

  在长达3公里、宽10米的渔港路码头边,如今矗立着一座聂耳雕像,似讲述着1933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在国际上得奖的电影《渔光曲》在石浦拍摄的这一段历史。穿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新区,即可从小巷中拐入石浦老城。长达数百米的中街,曾是繁华的闹市,十余米高的5座圆洞拱门,相隔50米设置一座,从山岗延续至山谷,将百年老街分隔成数段。这种带有防卫作用的拱门,又称“封火门”,或称“避火门”。

  后街上有不少老宅,数百年的历史,历尽风雨,成片保存的明清时代民居群,折射出滨海民宅特有的文化气息。牌坊井、黄家井、小水井的水依然澄碧甘冽。许氏的三座“大夫第”院落,仍然保存当年的格局,精雕细刻的石花窗和8扇围屏木雕,刻有“羲之爱鹅”、“东坡玩砚”、“竹林七贤”、“踏雪寻梅”等人文故事。

象山石浦渔港导游词(象山中国渔村导游词)

  古镇滨海大道的渔港,节奏热火朝天,动感十足;位于老城区的石浦老街,倒是显出一种难得的幽静,老街的“老味”还是比较原汁原味的,行人游客不多,老街上的居民也不多,大概壮劳力们都干活儿去了。

象山石浦渔港导游词(象山中国渔村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