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里导游词2000字」杜甫故里导游词600字

(接上期)

两岸使者

郁馥馨的一切起点,缘于那篇《我的古城我的梦》。这篇文章,原本是古城台儿庄网约的稿。后来,郁馥馨听从郁全照的建议,将文章发表在鲁南论坛里。因为很随意,所以并不太在意。

正巧,陈伟在论坛上看到此文,读罢深受感动,将其列为宣传古城的材料,逢人便讲。在市里的一次旅游工作会上,他还当众将文章念了一遍,引起很多枣庄人的关注。一个回归故乡寻根筑梦的台湾单身女子,顿时蒙上一层传奇色彩。

2010年中秋,郁馥馨和郁全照等人策划了一个行动:利用中秋佳节团圆的机会,把郁氏族人邀请到台儿庄电影院门口,举行郁氏家族烤肉活动,加强亲友们之间的联系。

王展闻讯后,找到郁馥馨:“郁姐,我有一个创意,将烤肉活动改成两岸视频交流,让你和家人通过视频共同赏月,看见彼此过节的情况,我通过电视即时转播。”

郁馥馨大喜过望,紧紧搂住王展:“好妹妹,这个主意太妙了!”她立刻通过电话遥控,把海峡对岸的家人全部调动了起来。

在王展的热心联络下,这场特殊的两岸共婵娟活动,在赵家大院里如期举行。通过电视镜头,郁馥馨与海峡对岸的父亲面对面交谈。

这个新颖的创举,获得很大成功,把一个自发性的民间活动,上升到两岸交流的层次。

尝到甜头后,他们又琢磨起下一个活动。郁馥馨告诉王展和郁全照,台儿庄胜利中学的流亡学生,在每年的10月16日,也就是他们离开家乡的日子,都会在台湾开同学会,已经整整延续60年,当年年龄最小的,如今也已经80岁左右,很多人已经多年没有回过故乡。

王展一听,眼珠滴溜溜一转:“我有个想法,可以通过视频,让这些思乡心切的老人们亲眼目睹故乡的变化,看到古城重建带给故乡的生机和希望。”

郁全照兴奋地说:“哎呀,这可是一次宣传古城的好机会!”

王展问郁馥馨:“郁姐,你在台湾媒体干过十多年,能不能与台湾的电视台联系一下,请他们共同参与?”

郁全照赞许道:“这个主意好!可以借助台湾媒体的力量,扩大活动效应。”

郁馥馨皱皱眉头:“我离开台湾太久,媒体很多老朋友都失去联系,而且大半已不在岗位上。”

郁全照急中生智:“对了,要不请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帮忙?他来过台儿庄,又是本家人,说不定愿意帮这个忙。”

“我试试。”郁馥馨口里应着,心里把握并不大。虽然是本家人,但她与郁慕明并不相识,何况离活动只有几天时间。她托台湾的朋友,把活动方案传真到新党的办公室。

转眼到10月15日。明天,就是胜利中学流亡学生的餐会日,郁馥馨还是没收到任何回音。晚上,王兆海请她和王展吃饭。眼看明天的活动就要泡汤,他们的心情都不轻松,一个个强颜欢笑。

突然,郁馥馨的手机响了。一看,是台湾朋友号码,郁馥馨的心剧烈地跳了一下,手一哆嗦,手机脱离手心,在空中翻了个跟斗,眼看就要掉到地上。

王兆海和王展慌了,不约而同地伸出手来接。幸亏郁馥馨反应还算快,一把抓住,她吐了一下舌头,颤抖着接通电话,里面传出悦耳的声音:“馥馨,郁主席已经确定明天参加胜利中学的餐会,媒体也已经联系好了!”

三人欢呼雀跃,蔫吧下去的精神霎时振作起来。

第二天,万家大院那棵百年银杏树下围满了人。同是胜利中学流亡学生的张忠瑶和张存贤正好返乡探亲,也加入阵营。镜头前,海峡对岸的“老孩子”们,听着古城重建情况的介绍,看见万家大院古色古香的建筑,恍如做梦一般,一个个激动不已,有几位老人甚至哭出声。

因为这次活动,郁馥馨与郁慕明有了第一次的隔空接触,种下了之后组织两岸文化论坛的因缘。

一篇《我的古城我的梦》,两次两岸的视频交流活动,让郁馥馨成了台儿庄的名人招牌和两岸交流的使者。凡到古城采访的记者,都无一例外地要采访她。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郁馥馨梦想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一步步变成现实。

有一天,陈伟在台儿庄与上海“田字坊”的经营者约谈,又说到《我的古城我的梦》,便把郁馥馨也找去,侃起“他的古城他的梦”。

交谈中,陈伟忽然萌生一个主意,对郁馥馨说:“你应该在古城做本杂志。”

郁馥馨脱口而出:“这正是我的梦想呀!”

陈伟当即表态:“我们为你创造条件。”

郁馥馨大喜,拍着手说:“太好啦!我要把它做成一张古城的名片!”

这便是古城新潮杂志《天下@第一庄》的缘起。

郁馥馨终于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更找到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那个冬天虽然寒冷,但郁馥馨却浑身暖暖的。没有助手,她请几个朋友帮忙,在寒冷的夜晚和昏暗的灯光下,焕发激情和创意,很快就拿出创刊号。

一眨眼,古城新潮杂志《天下@第一庄》已问世4年,到2014年底,共出版16期。每一期杂志,从版面设计或内容,都浸透着郁馥馨个人的才华和巧思。

杨传珍是《天下@第一庄》的常客。这16期杂志中,至少发表杨传珍10篇关于台儿庄的散文,而且多是重头戏。

郁馥馨最初向杨传珍电话约稿,是要把他执笔的导游词改成推介式文字。杨传珍则把刚刚脱稿的《台儿庄的黎明》发到郁馥馨的邮箱,郁馥馨读了之后,感到他的语风似曾相识。见面之后,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两人不约而同地以兄妹相称,不感到刻意与突兀。

3年之后,杨传珍回临沂老家,从老辈人口中得知,曾祖母是郁家姑娘,按辈分,郁馥馨是自己的“三世表妹”,不由得感叹“血浓于水”的心灵感应,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

台儿庄是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郁馥馨在编写杂志之余,自觉充当起两岸交流使者的职责。2011年5月,她与台湾幼狮文艺的主编吴钧尧共同策划、组织了“战争与和平——两岸抗战文学论坛”。同年10月,她协助古城天后宫,从台湾大甲镇澜宫迎来妈祖的分灵。

郁馥馨的心越来越热。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居然不知天高地厚,懵里懵懂地干了件大事。

那是2013年5月底的一天,我接到郁馥馨的电话。

“社长大人好。”她通常都是这么充满谐趣地称呼我,“有件事要请你帮忙。”

“郁姐好,什么事?你尽管说。”

“是这样的,我打算在古城办个‘两岸和平文化论坛’活动,希望能邀请你参加。”

两岸和平文化论坛?好大的口气!这该是国台办干的事。我有点不相信,追问了一句:“都准备好了?台湾嘉宾邀请好了?”

“放心,都准备好了,郁主席来。”郁馥馨口气很轻松。

我一听是新党主席郁慕明要来,就放心了。

郁慕明已多次到过台儿庄,2011年5月,郁馥馨参与策划、组织的“战争与和平——两岸抗战文学论坛”,他也出席了。这样的活动,至少山东省台办会出面协调。

我满口答应。其实即便郁慕明不参加,对这位为两岸交流倾心尽力的台湾女子,我一直心怀敬意,很愿意为她做点事。

这个活动办得非常成功,我也在那次活动中认识郁慕明,并为此有了那番深谈和那篇对话。

这次活动结束后很久,我才无意中知道,郁馥馨策划这次活动,过程并不顺利,除了她太不了解两岸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做事方式,也因为在多次左右为难的决策过程中,轻信了别人的建议,走了很多的弯路,差点酿成一场大事故。

就在她已经确定参加活动的两岸人员名单,特别是郁慕明已经答应出席后,政府单位表示根据规定不能主导活动,致使无法确定主办方,也因此经费无法到位。郁馥馨进退不得,几乎要发疯了。

有天早晨,一夜未眠的郁馥馨,望着窗外的晨光,心一横:反正横竖是死,不如孤注一掷。提起笔,给台儿庄古城管委会的领导写了一封信:

我知道自己犯了太过鲁莽和一厢情愿的错误。犯了错就必须付出代价,我会努力去弥补错误,并且愿意为我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我会试着去拉一些企业赞助,如果拉不到赞助,我就宣称“主办人已死,活动取消”,这虽是玩笑话,但现在我真的是心如死灰。

请原谅我的不自量力和情绪化,今后,我会尽量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去做我该做的事,希望我还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且相信信仰终究会带给我力量。但愿最后一切顺利。

她说不清这是一封什么性质的信。是求援?是决心?是要挟?或许兼而有之。她顾不了这么多。她觉得奇怪:平时总是低眉顺眼的,今天怎么了?兔子急了,难道真会咬人?

信交给古城管委会领导后,郁馥馨接到电话,是万家大院的老总袁琪。

袁琪说:“你在干吗呢?没事中午过来吃饭。”

“不去了,我现在哪有心情吃饭。”郁馥馨情绪正低落着。

袁琪说:“饭总要吃,事情也会过去,你还是来吧,王立也在这儿,咱们姐妹三个还可以聊聊天。”

郁馥馨还是去了,而且把写信的事告诉了她俩,她俩听了都大笑,但对她目前的处境也都很担忧。袁琪还一直打电话给从外地到古城一起打拼的好兄弟们,包括千里走单骑的杨军、伦达老总吴伯国和龙湾艺术交流基地的李亮。

李亮第一个就说她:“写这信真是幼稚。”

郁馥馨哭笑不得,说:“我除了以死相拼,还能怎么办?这样吧,我现在跳运河以明志,我的遗言就是你们一定要帮我促成这个活动,完成我最后的心愿。”

李亮那头也笑不可抑,说她活该,自讨苦吃。

虽说电话两边都嘻嘻哈哈的,郁馥馨心里却真的萌发了跳河的念头。

就在这个时候,她的手机响了,是古城管委会办公室打来的,说想跟她讨论一下这次活动的事情。

接着,枣庄市台办主任毕志伟也给她打了电话,说:“姐姐,你的胆子也太大了,这么重要的事你事先都没跟我商量一下?”

其实,郁馥馨之前已打过招呼了,可能没找对人,也可能这事没她想得那么简单。

毕志伟毕竟是台办主任,经验丰富,立刻上报到枣庄市委。市委十分重视,当即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让毕志伟赶紧上报省台办,一方面指令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待一切安排妥当时,距活动6月8日的活动计划只剩两三天。

所有人都动起来以后,倒是关关难过关关过,终于在最少的资源下完成了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参加论坛的客人,多数是郁馥馨自己邀请的。除了大陆和台湾客人,还有联合国和日本、马来西亚的相关人士。大部分的客人也都是郁馥馨动员在枣庄的朋友去高铁站和徐州机场接。由于郁馥馨分身乏术,这些深明大义的朋友自掏腰包,热情款待客人,给客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郁馥馨默默承受着别人的误解和责难,怀着惶恐不安的心,赎罪般地跑前跑后。当郁慕明如约而至时,她终于有了宽慰和抒发的地方,趋前拥抱他,说:“主席,见到您真好,就像见到亲人一样。”

枣庄市委领导在会见郁慕明前,特意走到郁馥馨面前,微笑着握握她的手,善解人意地说了句:“你辛苦了。”

短短一句话,让这个台湾女子浑身暖暖的,一切的惶恐和委屈,都烟消云散了。

何以祝贺?唯有白酒。活动结束后,乾唐轩的董事长于春明摆了一个小型庆功宴。

其实,不光是这次庆功,郁馥馨每次遇到挫折、失意、消沉时,于春明都会邀她喝一口,为她打气鼓劲,只不过开场白变了,“何以解忧?唯有白酒”。甚至是寒冷季节,也有一个“何以取暖?唯有白酒”的理由。

于春明也来自台湾,是外省人二代,籍贯山东潍坊,已在枣庄创业15年,在峄城拥有一家六七百人的北钛河陶瓷厂,制造的乾唐轩活瓷产品已经成为枣庄的一张名片,很多枣庄人到台湾观光、探亲、访友,也喜欢带着这个台湾人研发的活瓷产品。

说起于春明与枣庄的因缘,也很奇妙。他在台湾桃园做陶瓷起家,原先计划在东莞设厂,2000年到广东参加全国对台招商会议时,认识了枣庄市招商局局长。招商局局长充分展现了酒文化的魅力,凭着一顿酒的工夫,就与于春明成为莫逆之交。

招商局局长原打算去海南,这时豪气干云地对他说:“老于,你跟我到枣庄看看吧。你要来,我就不去海南了。”

于春明也是爽人爽语:“行,我就跟你走,到枣庄去办厂!”

两个真情流露的豪爽男人,就这样一诺成行。

古城大衙门街的第一个店面,便是于春明的“乾唐轩”店,店面正好就在镌刻着“大陆两岸交流基地”牌坊的进门处,所以显得格外有象征意义。

对于落实两岸文化交流,于春明这个古城第一家注入台湾元素的店,有前瞻性,也有代表性。最初,他来古城考察时,古城还是一片废墟,只有几处残破的大战遗址。没想到,才短短两年,这个过去叫繁荣街的大衙门街,就真的繁荣起来了,让他直呼奇迹。

于春明是枣庄台商协会的会长,委托郁馥馨负责创办《枣庄台商》杂志,给了她一份优厚的薪金,彻底解决了她入不敷出的窘境,使她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随意生活的条件。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东岳客(ID:rmrbssd)(接上期)

两岸使者

郁馥馨的一切起点,缘于那篇《我的古城我的梦》。这篇文章,原本是古城台儿庄网约的稿。后来,郁馥馨听从郁全照的建议,将文章发表在鲁南论坛里。因为很随意,所以并不太在意。

正巧,陈伟在论坛上看到此文,读罢深受感动,将其列为宣传古城的材料,逢人便讲。在市里的一次旅游工作会上,他还当众将文章念了一遍,引起很多枣庄人的关注。一个回归故乡寻根筑梦的台湾单身女子,顿时蒙上一层传奇色彩。

2010年中秋,郁馥馨和郁全照等人策划了一个行动:利用中秋佳节团圆的机会,把郁氏族人邀请到台儿庄电影院门口,举行郁氏家族烤肉活动,加强亲友们之间的联系。

王展闻讯后,找到郁馥馨:“郁姐,我有一个创意,将烤肉活动改成两岸视频交流,让你和家人通过视频共同赏月,看见彼此过节的情况,我通过电视即时转播。”

郁馥馨大喜过望,紧紧搂住王展:“好妹妹,这个主意太妙了!”她立刻通过电话遥控,把海峡对岸的家人全部调动了起来。

在王展的热心联络下,这场特殊的两岸共婵娟活动,在赵家大院里如期举行。通过电视镜头,郁馥馨与海峡对岸的父亲面对面交谈。

这个新颖的创举,获得很大成功,把一个自发性的民间活动,上升到两岸交流的层次。

尝到甜头后,他们又琢磨起下一个活动。郁馥馨告诉王展和郁全照,台儿庄胜利中学的流亡学生,在每年的10月16日,也就是他们离开家乡的日子,都会在台湾开同学会,已经整整延续60年,当年年龄最小的,如今也已经80岁左右,很多人已经多年没有回过故乡。

王展一听,眼珠滴溜溜一转:“我有个想法,可以通过视频,让这些思乡心切的老人们亲眼目睹故乡的变化,看到古城重建带给故乡的生机和希望。”

郁全照兴奋地说:“哎呀,这可是一次宣传古城的好机会!”

王展问郁馥馨:“郁姐,你在台湾媒体干过十多年,能不能与台湾的电视台联系一下,请他们共同参与?”

郁全照赞许道:“这个主意好!可以借助台湾媒体的力量,扩大活动效应。”

郁馥馨皱皱眉头:“我离开台湾太久,媒体很多老朋友都失去联系,而且大半已不在岗位上。”

郁全照急中生智:“对了,要不请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帮忙?他来过台儿庄,又是本家人,说不定愿意帮这个忙。”

“我试试。”郁馥馨口里应着,心里把握并不大。虽然是本家人,但她与郁慕明并不相识,何况离活动只有几天时间。她托台湾的朋友,把活动方案传真到新党的办公室。

转眼到10月15日。明天,就是胜利中学流亡学生的餐会日,郁馥馨还是没收到任何回音。晚上,王兆海请她和王展吃饭。眼看明天的活动就要泡汤,他们的心情都不轻松,一个个强颜欢笑。

突然,郁馥馨的手机响了。一看,是台湾朋友号码,郁馥馨的心剧烈地跳了一下,手一哆嗦,手机脱离手心,在空中翻了个跟斗,眼看就要掉到地上。

王兆海和王展慌了,不约而同地伸出手来接。幸亏郁馥馨反应还算快,一把抓住,她吐了一下舌头,颤抖着接通电话,里面传出悦耳的声音:“馥馨,郁主席已经确定明天参加胜利中学的餐会,媒体也已经联系好了!”

三人欢呼雀跃,蔫吧下去的精神霎时振作起来。

第二天,万家大院那棵百年银杏树下围满了人。同是胜利中学流亡学生的张忠瑶和张存贤正好返乡探亲,也加入阵营。镜头前,海峡对岸的“老孩子”们,听着古城重建情况的介绍,看见万家大院古色古香的建筑,恍如做梦一般,一个个激动不已,有几位老人甚至哭出声。

因为这次活动,郁馥馨与郁慕明有了第一次的隔空接触,种下了之后组织两岸文化论坛的因缘。

一篇《我的古城我的梦》,两次两岸的视频交流活动,让郁馥馨成了台儿庄的名人招牌和两岸交流的使者。凡到古城采访的记者,都无一例外地要采访她。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郁馥馨梦想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一步步变成现实。

有一天,陈伟在台儿庄与上海“田字坊”的经营者约谈,又说到《我的古城我的梦》,便把郁馥馨也找去,侃起“他的古城他的梦”。

交谈中,陈伟忽然萌生一个主意,对郁馥馨说:“你应该在古城做本杂志。”

郁馥馨脱口而出:“这正是我的梦想呀!”

陈伟当即表态:“我们为你创造条件。”

郁馥馨大喜,拍着手说:“太好啦!我要把它做成一张古城的名片!”

这便是古城新潮杂志《天下@第一庄》的缘起。

「故里导游词2000字」杜甫故里导游词600字

郁馥馨终于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更找到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那个冬天虽然寒冷,但郁馥馨却浑身暖暖的。没有助手,她请几个朋友帮忙,在寒冷的夜晚和昏暗的灯光下,焕发激情和创意,很快就拿出创刊号。

一眨眼,古城新潮杂志《天下@第一庄》已问世4年,到2014年底,共出版16期。每一期杂志,从版面设计或内容,都浸透着郁馥馨个人的才华和巧思。

杨传珍是《天下@第一庄》的常客。这16期杂志中,至少发表杨传珍10篇关于台儿庄的散文,而且多是重头戏。

郁馥馨最初向杨传珍电话约稿,是要把他执笔的导游词改成推介式文字。杨传珍则把刚刚脱稿的《台儿庄的黎明》发到郁馥馨的邮箱,郁馥馨读了之后,感到他的语风似曾相识。见面之后,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两人不约而同地以兄妹相称,不感到刻意与突兀。

3年之后,杨传珍回临沂老家,从老辈人口中得知,曾祖母是郁家姑娘,按辈分,郁馥馨是自己的“三世表妹”,不由得感叹“血浓于水”的心灵感应,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

台儿庄是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郁馥馨在编写杂志之余,自觉充当起两岸交流使者的职责。2011年5月,她与台湾幼狮文艺的主编吴钧尧共同策划、组织了“战争与和平——两岸抗战文学论坛”。同年10月,她协助古城天后宫,从台湾大甲镇澜宫迎来妈祖的分灵。

郁馥馨的心越来越热。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居然不知天高地厚,懵里懵懂地干了件大事。

那是2013年5月底的一天,我接到郁馥馨的电话。

“社长大人好。”她通常都是这么充满谐趣地称呼我,“有件事要请你帮忙。”

“郁姐好,什么事?你尽管说。”

“是这样的,我打算在古城办个‘两岸和平文化论坛’活动,希望能邀请你参加。”

两岸和平文化论坛?好大的口气!这该是国台办干的事。我有点不相信,追问了一句:“都准备好了?台湾嘉宾邀请好了?”

“放心,都准备好了,郁主席来。”郁馥馨口气很轻松。

我一听是新党主席郁慕明要来,就放心了。

郁慕明已多次到过台儿庄,2011年5月,郁馥馨参与策划、组织的“战争与和平——两岸抗战文学论坛”,他也出席了。这样的活动,至少山东省台办会出面协调。

我满口答应。其实即便郁慕明不参加,对这位为两岸交流倾心尽力的台湾女子,我一直心怀敬意,很愿意为她做点事。

这个活动办得非常成功,我也在那次活动中认识郁慕明,并为此有了那番深谈和那篇对话。

这次活动结束后很久,我才无意中知道,郁馥馨策划这次活动,过程并不顺利,除了她太不了解两岸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做事方式,也因为在多次左右为难的决策过程中,轻信了别人的建议,走了很多的弯路,差点酿成一场大事故。

就在她已经确定参加活动的两岸人员名单,特别是郁慕明已经答应出席后,政府单位表示根据规定不能主导活动,致使无法确定主办方,也因此经费无法到位。郁馥馨进退不得,几乎要发疯了。

有天早晨,一夜未眠的郁馥馨,望着窗外的晨光,心一横:反正横竖是死,不如孤注一掷。提起笔,给台儿庄古城管委会的领导写了一封信:

我知道自己犯了太过鲁莽和一厢情愿的错误。犯了错就必须付出代价,我会努力去弥补错误,并且愿意为我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我会试着去拉一些企业赞助,如果拉不到赞助,我就宣称“主办人已死,活动取消”,这虽是玩笑话,但现在我真的是心如死灰。

请原谅我的不自量力和情绪化,今后,我会尽量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去做我该做的事,希望我还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且相信信仰终究会带给我力量。但愿最后一切顺利。

她说不清这是一封什么性质的信。是求援?是决心?是要挟?或许兼而有之。她顾不了这么多。她觉得奇怪:平时总是低眉顺眼的,今天怎么了?兔子急了,难道真会咬人?

信交给古城管委会领导后,郁馥馨接到电话,是万家大院的老总袁琪。

袁琪说:“你在干吗呢?没事中午过来吃饭。”

“不去了,我现在哪有心情吃饭。”郁馥馨情绪正低落着。

袁琪说:“饭总要吃,事情也会过去,你还是来吧,王立也在这儿,咱们姐妹三个还可以聊聊天。”

郁馥馨还是去了,而且把写信的事告诉了她俩,她俩听了都大笑,但对她目前的处境也都很担忧。袁琪还一直打电话给从外地到古城一起打拼的好兄弟们,包括千里走单骑的杨军、伦达老总吴伯国和龙湾艺术交流基地的李亮。

李亮第一个就说她:“写这信真是幼稚。”

郁馥馨哭笑不得,说:“我除了以死相拼,还能怎么办?这样吧,我现在跳运河以明志,我的遗言就是你们一定要帮我促成这个活动,完成我最后的心愿。”

李亮那头也笑不可抑,说她活该,自讨苦吃。

虽说电话两边都嘻嘻哈哈的,郁馥馨心里却真的萌发了跳河的念头。

就在这个时候,她的手机响了,是古城管委会办公室打来的,说想跟她讨论一下这次活动的事情。

接着,枣庄市台办主任毕志伟也给她打了电话,说:“姐姐,你的胆子也太大了,这么重要的事你事先都没跟我商量一下?”

其实,郁馥馨之前已打过招呼了,可能没找对人,也可能这事没她想得那么简单。

毕志伟毕竟是台办主任,经验丰富,立刻上报到枣庄市委。市委十分重视,当即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让毕志伟赶紧上报省台办,一方面指令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待一切安排妥当时,距活动6月8日的活动计划只剩两三天。

所有人都动起来以后,倒是关关难过关关过,终于在最少的资源下完成了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参加论坛的客人,多数是郁馥馨自己邀请的。除了大陆和台湾客人,还有联合国和日本、马来西亚的相关人士。大部分的客人也都是郁馥馨动员在枣庄的朋友去高铁站和徐州机场接。由于郁馥馨分身乏术,这些深明大义的朋友自掏腰包,热情款待客人,给客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郁馥馨默默承受着别人的误解和责难,怀着惶恐不安的心,赎罪般地跑前跑后。当郁慕明如约而至时,她终于有了宽慰和抒发的地方,趋前拥抱他,说:“主席,见到您真好,就像见到亲人一样。”

枣庄市委领导在会见郁慕明前,特意走到郁馥馨面前,微笑着握握她的手,善解人意地说了句:“你辛苦了。”

短短一句话,让这个台湾女子浑身暖暖的,一切的惶恐和委屈,都烟消云散了。

何以祝贺?唯有白酒。活动结束后,乾唐轩的董事长于春明摆了一个小型庆功宴。

其实,不光是这次庆功,郁馥馨每次遇到挫折、失意、消沉时,于春明都会邀她喝一口,为她打气鼓劲,只不过开场白变了,“何以解忧?唯有白酒”。甚至是寒冷季节,也有一个“何以取暖?唯有白酒”的理由。

于春明也来自台湾,是外省人二代,籍贯山东潍坊,已在枣庄创业15年,在峄城拥有一家六七百人的北钛河陶瓷厂,制造的乾唐轩活瓷产品已经成为枣庄的一张名片,很多枣庄人到台湾观光、探亲、访友,也喜欢带着这个台湾人研发的活瓷产品。

「故里导游词2000字」杜甫故里导游词600字

说起于春明与枣庄的因缘,也很奇妙。他在台湾桃园做陶瓷起家,原先计划在东莞设厂,2000年到广东参加全国对台招商会议时,认识了枣庄市招商局局长。招商局局长充分展现了酒文化的魅力,凭着一顿酒的工夫,就与于春明成为莫逆之交。

招商局局长原打算去海南,这时豪气干云地对他说:“老于,你跟我到枣庄看看吧。你要来,我就不去海南了。”

于春明也是爽人爽语:“行,我就跟你走,到枣庄去办厂!”

两个真情流露的豪爽男人,就这样一诺成行。

古城大衙门街的第一个店面,便是于春明的“乾唐轩”店,店面正好就在镌刻着“大陆两岸交流基地”牌坊的进门处,所以显得格外有象征意义。

对于落实两岸文化交流,于春明这个古城第一家注入台湾元素的店,有前瞻性,也有代表性。最初,他来古城考察时,古城还是一片废墟,只有几处残破的大战遗址。没想到,才短短两年,这个过去叫繁荣街的大衙门街,就真的繁荣起来了,让他直呼奇迹。

于春明是枣庄台商协会的会长,委托郁馥馨负责创办《枣庄台商》杂志,给了她一份优厚的薪金,彻底解决了她入不敷出的窘境,使她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随意生活的条件。

(未完待续)